关于刘诗伟的长篇小说《南方的秘密》
个性八八九九 2022年11月02日发布
头像下载到手机:长按需要下载的头像保存图片到手机
刘诗伟的《南方的秘密》更像是一部“纪传体”长篇小说。作者的用意相当明显,就是从作品的主人公农民企业家周大顺盛衰起伏的命运中沿波讨源,探寻近几十年来**改革开放艰难曲折的历史行程特有的奥秘。
“南方”是一个隐喻。在**,南方与北方相对,实指黄河以南的区域。刘诗伟写的是南方的江汉平原,但作为一个喻体,南方被作者注入至今尚存的古义,突破了它的域限,指向整个**。东西南北,如同左右上下,向来就有尊卑贵*的讲究。所谓紫气东来、坐东朝西、不是东西,所谓南臣北君、北面称臣、南面称孤,无不是为方位赋值从而使之逾越域限的说法。作者想要表达的,明显不只是他对江汉平原一个农民企业家人生沉浮的叹惋,更是他对整个**改革开放的特殊走向的探寻。**的改革,策源地在北方,策动者是**,南方以至整个**发生的任何重大变化,无疑都可以溯源于北方,归因于**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实际上是整个**的一个喻象。
在作者笔下,周大顺集灵慈狡痞于一身,是乡下出类拔萃的大能人。他能把圆周率用沔阳方言编成朗朗上口的π诗,记诵小数点后面的数字竟达百位之多。看禾场,他能发明万国旗吓跑麻雀群;计算工分,他能凭空把分值多算出一分;看西瓜地,他能根据偷瓜人的脚印探明案底……他聪慧仁慈,狡黠仗义。得知小队长黄二五偷瓜是为了给他的媳妇补血,他主动送上西瓜。大队书记李四六和黄二五为使农民不忍饥挨饿“私分公粮”诗伟是谁,他甘愿替他们背黑锅。他满脑子“邪念”,一肚子“坏水”。这样一个又跛又“*不正经”的人精,在“**”那种以理(阶级理*)制欲限定的**秩序中会有着怎样屈辱不堪的遭遇。时来运转,像周大顺这种人精,与放开搞活的政策一拍即合,于是顺水推舟,很快就有了发达的迹象。
周大顺发达的光景也就是10多年。起初是为亲人遮羞做裹胸布(胸兜),接着是在江城觅得商机做**,再接着是得到高人的指点做E罩杯。生意盘活做大了,扩张的**越来越强烈。在各级**的支持下,他盘下家乡村子的土地,试行村企合一的发展模式,打造“华中第一村”,同时在江城开出租车公司,搞房地产**,进而办钢铁厂、发电厂、水泥厂三大项目,创办信用社高息揽储,直至入不敷出、资金链断裂破产。这是一个物欲被唤醒并急剧膨胀的过程。周大顺头脑发热,放开手脚大*,极其粗暴地追逐利益的最大化,最终深陷物欲的泥淖不能自拔。他这样*突破了**底限,坏了规矩,乱了秩序,偏离了经济发展的大方向。
发展经济是周大顺发迹时最大的**,用通用语言表述,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。发展经济,说白了,就是顺应人的天*,满足人皆有之的物欲。物欲是人的*能,不是什么罪孽和见不得人的东西。只有激发起人的物欲,才能刺激生产,激活消费,促成生产与消费螺旋式上升的循环。然而,在“**”中和“**”前,物欲却被贬斥为剥削阶级的私欲,被视同洪水猛兽遭到残酷的压抑。那个时候穷,物资惊人的匮乏,谈不起物欲,所以要以理制欲,弘扬穷人的精神,以精神遏制和战胜物欲。现在完全反过来了,物欲被唤醒并疾速膨胀,如江河奔流滔滔不绝。
刘诗伟注意到这种变化,并刻意写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必然*。这是这部作品值得重视的一个地方。周大顺刚发迹时就有过疑问:“为什么搞副业弄杂活就是搞资*主义?为什么资*主义是个坏东西可人人都想搞资*主义……难道照顾了人欲天下就会大乱?可**人欲人人都不快活,是不是这样的天下*身就是大乱子?”他的学生刘半文先他提出同样的问题:“为什么人有穿衣物的需求,却不能光明正大地去满足呢?”人欲在此相当于物欲。从做**到做E罩杯,即从单纯的护胸到额外的求美,清晰地反映了人欲如何从脱缚到解放的演变轨迹。感官需要无止境,物欲追求亦无止境。
在我看来,在放开搞活的社会环境中,像周大顺这种人精,不发达是不可能的;而到了世纪之交,随着新型经济形态的兴起和**经济重心的转移,像周大顺这种农民加企业家背景的人,不倒灶同样是不可能的。积弊渐深而势使之然也。
在周大顺得到省委书记的关照成为县**委员、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,周大顺的另一个学生别不立曾经断言,周大顺要不了多少年就将以失败告终。他坚信经济应与**分离,办企业与**绑得太紧诗伟是谁,被**裹挟,是没有出路的,只有走专一的市场路线,才有可能保证事业长盛不衰。这是典型的书生之见。后来的事实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。周大顺发迹发达的过程,哪一步不是得益于搞活经济的政策和各级**的关怀。且不说那些高官,就是高官之子,也能帮他轻松搞定市委书记和省里的厅长、主任。周大顺门槛渐精,把其中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。别不立长期待在政界,常随高官左右,总算悟出其中的奥妙,不得不承认他当初判断有误,下错了赌注。
然而,滑稽的是,别不立承认下错了赌注,他当初的预言却一语成谶。难道是应了盛极而衰的规律?不一定,但对周大顺来说,却无可置疑。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走**路线可以走活,也可以走*。把周大顺出了问题的庞大企业转让出去的,不就是上级主管部门!也只有主管部门出面,才能收拾周大顺盲目扩张留下的*摊子,平息由高息揽储引发的*乱。事已至此,谁也救不了他周大顺。
周大顺的原型也姓周,也跛,也精明过人,也头顶各种荣誉光环,也*做裁缝起家,也染指多种业务,也办过信用社,也兴办过发电厂、变电站、铝厂,也因摊子铺得过大导致资金链断裂破产,他是江汉平原的另一个董事长兼总经理,曾经名噪一时,声闻遐迩。没料想,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”。知其然而欲知其所以然,此乃人之常情。那些事后诸葛亮探其败因,着眼点主要放在主观方面。比较常见的一个说法是:周出身于*根阶层,深知底层生存的艰辛,适遇良机做出点成绩来了,就会野心勃发,贪大求洋,一味扩展基业,把生意做大做强;这样*,既可魇足一己的虚荣心和物欲,又可投政界发展经济之所好。殊不知这正是他步入万劫不复之地的原因。从个人特殊的经历和心理推断其败因,有一定道理,但未抓住问题实质。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周个人,这是最便利的做法。一个简单的事实是:没有任何一个成大事者不受野心物欲的驱使,不尽其所能持续扩展自己的基业。周是失败者不假,但成*者也不乏其人。他的失败绝对不限于主观因素,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。不妨重复一遍前面说过的话,他突破了**设定的底限,坏了规矩,乱了秩序,偏离了经济发展的大方向。现实中周的败因,也就是作品中周大顺的败因。
一个巴掌拍不响。圆凿方枘,卯榫不合。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相背离,必败无疑。**可以给他政策上的保障,却不可能无条件、无限制地给他放款,代他承担经营的风险。不得已只好自办信用社,搞风险极大的民间融资。他盲目跟进,上马潜藏危机的项目。他看得见眼前钢材生意的红火,却看不见未来小钢厂遍地开花的恶果。村企合一,以工养农,可以收一时之效,却难以长足发展。假设周大顺做成了三大项目,可以料定,他会*得更惨。
国家经济政策调整,发展重心转移,传统产业危机四伏,转型刻不容缓;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,**时代不期而至。周大顺恰好在此时大搞前景堪忧的传统工业,可见其不识时务到了什么地步。也恰好在此时,那些如今如雷贯耳的名企的高管,开始涉足方兴未艾的**产业领域,仿效国外的业界巨头,尝试建立新型的经营业态。这些人发迹之*,正是周大顺他们趋于没落之时。这些人不是农民,不是农民企业家,受过高等教育,嗅觉灵敏,谋时顺势而动,一路凯歌行进。在“**”后城乡格局的变动中,周大顺他们尚能如鱼得水,大展拳脚,但在汇入“第三次浪潮”这个时间节点上,他们则显得英雄气短,徒有一身*夫而无用武之地。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再来看**处理周大顺留下的那摊子乱事的方式,就不会感到不可理喻了。千禧年前后,国企纷纷改制,兼并重组,工**量下岗,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减缓,进入瓶颈期……
刘诗伟在这部作品中多次绘声绘色地描写周大顺跛行的姿态。有时实写周大顺跛行,有时虚写**经济之态。跛子的两腿一长一短,行走在平坦的地面是跛行,行走在凹凸的地面则像是平行。而对于两腿一般齐的人来说,正好相反,行走在平坦的地面是平行,行走在凹凸的地面则像是跛行。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到底是跛行还是平行,很明显,这是作者欲假借这部作品思考和回答的核心问题。
这部长篇小说从形式看,你可以说它明显带有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先锋文学实验的痕迹,也可以说它是特别偏爱侧重于写实的作品,但它又十分幽默好读。改革开放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。把农民企业家周大顺放在这个历史时段(中时段)中写,写他的顺逆盛衰,揭示其际遇因缘,揭穿隐含其中的整个**改革行程的秘密,意图不小,寄意遥深。确切地说,这是一部似乎并不多见的借助写实的强劲力道深入反思**改革行程的作品。